窗含西岭千秋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万里船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万里船是什么意思
- 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什么意思
- “疑是银河落九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出自哪里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
-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的意思
- 含西岭千秋雪的下一句是什么
- 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对应的诗句是什么
- 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全诗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万里船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出处:《绝句》唐:杜甫
原文:
《绝句》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扩展资料:
诗描写早春景象,四句四景,又融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无聊的失落之意;
创作背景:
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
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这组诗“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什么意思
释义: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出处:出自盛唐大诗人杜甫所作《绝句四首(其三)》.全诗如下:【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鉴赏: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疑是银河落九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出自哪里
疑是银河落九天出自《望庐山瀑布》
窗含西岭千秋雪出自《绝句》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2.《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
意思是: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队白鹭在蓝天上飞翔。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全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队白鹭在蓝天上飞翔。窗口面对着岷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来的各种船只。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扩展资料: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这首绝句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
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的意思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含西岭千秋雪的下一句是什么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只。
1、该诗句选自于杜甫《绝句 》
2、原文如下:
《绝句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万里开来的船。
4、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对应的诗句是什么
“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译文,与之对应的诗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的《绝句》。
原文
绝句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全诗
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而作,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描绘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扩展资料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
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
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
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
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
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这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少年志向历数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终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
但同时,以生此顽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来说也表明一种艰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况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故我以为,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中就暗含其中了。
“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内那久受的投闲置散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
这与《小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此解也似不够妥帖。着一“泊”字,实有深意。泊“有停留不开”义,杜甫用的应正是此义。杜甫的多年飘泊无着。
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毕竟已大大消去了。他对自己一展抱负的信心,他自己应该知道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实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乱而在梓州、阆州一带历了一番流亡生活而归。
连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当时心情可知,怀着这样强烈迷惘不定的心绪,又有着这样无着无依和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的人生体验,杜甫对严武的推荐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负,着实百抱望不大的,“泊”。
正好写出此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三句中千秋并举,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示希望之不大。此其一。其二,这只停泊门前的东吴船并非自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
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云东吴,原因何在。一则如上述,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路径之难暗示诗人抱负得展之不易。
二则,三国孙权善任贤能,西联蜀汉,北抗曹魏,使世成三分局面,自古为不少士人誉之为明主,借东吴代孙仲谋,一则暗示杜甫对当朝帝皇的希望,同时也更应是他那“致君尧舜上”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写出那“难”字。
而以这种情绪作结,则又可引人再去细品寓于轻快春景之内的余味。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在表面看来是一切生机,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
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彷徨。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内心这般复杂的心情,正是诗人此诗的主意之所在。
更多文章:

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宜昌市夷陵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内设机构)
2025年3月7日 16:00

北海公务员考试职位表(2015广西北海市公务员考试招考简章)
2025年3月3日 14:30

2013年云南高考录取分数线表(云南财经大学2013最低录取分数线)
2025年3月12日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