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教授坠楼(兰州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本文目录
- 兰州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 兰州大学李吉均院士逝世,他的离开会给国家带来哪些损失
- 涂永强为啥去上海交通大学
- 李正元为什么不讲课了
- 兰州大学李吉均院士逝世,他生前对我国有什么贡献
- 兰州大学 李湛
- 钱伯初(兰州大学教授)详细资料大全
- 兰州大学李吉均院士逝世,会有新的院士加入兰州大学吗
- 挖兰州大学教授最狠的大学
兰州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管晓丹教授是兰州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出生于东北地区的吉林通化,2005年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之后在该校攻读研究生,201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并在攻读博士期间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交流访问。
管晓丹教授从事干旱半干旱地区陆面过程及气候变化形成机制的研究,已在相关领域发表了20余篇SCI高水平论文和10余篇核心论文。此外,她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这对于她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确实非常出色。
在教育方面,管晓丹教授能够经常调整心态,将工作风格总结为不断离开舒适区,这也是她能够在同龄人中如此出色的原因之一。她非常注重自律、摒弃浮躁与功利的科研心态,勤恳踏实也正是管晓丹研究团队中最看重的“风气”。能够成为管晓丹的学生是一件幸福的事,她通过自身的行为给学生做了好的榜样。
此外,在兰州大学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博士生导师。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建议访问兰州大学官网获取相应信息。
兰州大学李吉均院士逝世,他的离开会给国家带来哪些损失
7月21日兰州大学李吉均院士与世长辞,他不仅是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地理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离开意味着学生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老师、地理界失去了一位权威、国家失去了一位国之栋梁。
第一点,教学成果斐然。李院士是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一名教授,被学生们尊称为“大先生”,他深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不仅因为他过硬的专业能力,更是因为他平易近人的性格。值得一提的是,李院士带过的学生中有三人先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段佳话在学术界广为流传。在校任教期间还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的逝去,对国家来说无疑是少了一个为国输送人才的导师。
第二点,对地理界来说陨落了一颗明星。李吉均院士曾任中国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还提出过关于青藏高原的理论——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统理论,另外,还主编出版过《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等专著,还获得过第二届中国地理科学杰出成就奖,李院士在地理界所做的贡献不言而喻。
第三点,国家失去了一位国之栋梁。李吉均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貌学家、冰川学家,尤为重视实地考察,比如前面提到的《西藏冰川》,就是李院士在该地考察过后才出版的书籍。除了地理领域,李院士在许多别的领域中也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比如气候环境变化领域。
总的来说,李院士的逝去,无论是对学校来说,还是地理界来说,又或者对国家来说,都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培养一个院士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要过多久才会出现一个像李吉均这样勤勤恳恳的中科院院士呢?
涂永强为啥去上海交通大学
涂永强为啥去上海交通大学如下:
在兰州大学取得了学术上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之后,涂永强教授从兰州大学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出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和“双聘院士”,在他的带领下,拥有良好基础的化学化工学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化学和化工学科双双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拥有化学、化工两个“一流学科”也奠定了上海交通大学在该领域的“顶级”地位。
涂永强教授,男,1958年10月生于贵州遵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兰州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双聘教授。
涂永强教授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杰出学者,他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硕士毕业后曾在华西医科大学(今四川大学)药学院担任助教,工作仅仅一年后,涂永强教授再次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又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学,学习到国外先进的理论后,涂永强教授选择回到兰州大学任教。
也正是在兰州大学,涂永强教授一步步成长为我国有机化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先后出任兰州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兰大功能有机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拓展资料: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简称“上海交大”,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中央直管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Universitas 21、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截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有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3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李正元为什么不讲课了
您是想问兰州大学教授李正元为什么不讲课了吗?截止2023年8月21日,这个人不讲课是因为他已经退休了。根据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官网查询,李正元作为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李正元出生于1964年1月,198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是甘肃白银人。李正元今年已经59岁了,李正元不讲课是因为已经退休了。
兰州大学李吉均院士逝世,他生前对我国有什么贡献
李吉均1933年10月出生于四川彭县,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在兰州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进修,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第四纪研究中心进修。曾任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主任、兰州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甘肃省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地理组召集人、中国地理学会地貌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李吉均创立并发展了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统理论,其论文《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提出了“青藏运动”“昆黄运动”“季风三角”等科学概念,主编出版了《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等专著。然而,他也一度积劳成疾,忍受高原反应的折磨。1991年,李吉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貌学家、冰川学家,在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学术威望。他将地理学与地质学、大气科学、生物学融会贯通,并重视野外科学考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李吉均创立并发展了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统理论,提出了“青藏运动”“昆黄运动”等科学概念。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第一批冰川冻土野外工作奖、第二届中国地理科学杰出成就奖、甘肃省劳动模范、“百年兰大·特殊贡献奖”、“坚守·奋斗杰出贡献奖”等称号;获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奖特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
李吉均在科研领域取得杰出成就,曾任兰大地理科学系主任的李吉均同样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不凡贡献。
兰州大学 李湛
兰州大学李湛的相关知识如下:
1、李湛是兰州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控制理论与工程、复杂系统、优化算法等。他在控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非线性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李湛教授长期从事控制理论方面的教学工作,他编写的教材《控制理论基础》在兰州大学广受好评。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3、在研究方面,李湛教授致力于解决控制领域的难题,特别是在非线性控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提出了基于微分几何的非线性控制理论框架,为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兰州大学的相关知识如下:
1、兰州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和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2、兰州大学成立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49年5月,兰州解放后,改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更名为兰州大学。
3、兰州大学的学科涵盖了文、理、工、管、法、医、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是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府。学校拥有自然地理学、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地理信息系统等优势学科,同时在物理学、化学、大气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方面也具有较强实力。
钱伯初(兰州大学教授)详细资料大全
钱伯初(1933年4月29日-2014年04月30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兰州大学教授。
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随全国院系调整进入北大,1953年攻读北京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杨立铭先生,1956年研究生毕业。从1957年起支援西北建设在兰州大学工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钱伯初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江苏无锡
- 出生日期 :1933年04月29日
- 逝世日期 :2014年04月30日19时33分
- 职业 :教授、学者
-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
- 主要成就 :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 宝钢教育奖
- 代表作品 :《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量子力学》
人物经历
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3年提前攻读北京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杨立铭先生。 1956年,研究生毕业。从1957年支援西北建设在兰州大学工作。 2014年4月30日19时33分,钱伯初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兰州逝世,享年82岁。主讲课程
主讲《力学》、《量子力学》等主干基础课,主编的《量子力学》和《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是该领域最重要的教学及学习材料。主要贡献
钱伯初教授在五十余年的高校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活跃在教学第一线。钱伯初教授结合教学实际,主持了“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2004年《量子力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钱伯初执教五十余载,为兰州大学培养了大批教学骨干”。 编写的《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和《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是该领域最重要的教学及学习材料。为我院及学校培养了大批教学骨干,在学校中深受师生尊敬,被称为“钱先生”。获奖记录
1989年和1993年先后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3年先后获兰州大学、甘肃省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此外还曾获“宝钢教育奖”等称号。 由于其在量子力学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上的贡献,荣获“2003年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曾获“宝钢教育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及“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人物评价
钱伯初在量子力学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上的贡献。
兰州大学李吉均院士逝世,会有新的院士加入兰州大学吗
我觉得李吉均院士去世以后,还会有新的院士加入兰州大学。
我也是前几天刚听说李吉均院士去世的消息。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也是十分的悲痛,可能有一部分人还不太了解李院士。也不了解他对兰州大学和中国科研事业所做的一些贡献。
下面先简短的介绍一下李吉均院士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和地貌专家,他对西部气候以及地貌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主要研究的是青藏高原的冰川以及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气候的影响。他对黄河起源以及黄土高原的形成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而且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论文。他的一些著作以及研究的成果推动了我国地理学,乃至世界地理学的发展。
所以说李院士的去世,是我国学术界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是兰州大学的巨大损失。因为地理学界失去了一位著作等身的大家。兰州大学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
李院士去世以后,还会有新的院士加入兰州大学吗?我觉得这是肯定的。为什么我这么说呢?我觉得下面这几点内容可以为我所说的话提供依据。
1、兰州大学实力雄厚,有能力吸引到新的院士加入
虽然这几年兰州大学的排名有所下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兰州大学实力是非常雄厚的。他是我国学术水平非常高的高校。
兰州大学是我国的985高校,211高校还是双一流高校。通过这些耀眼的头衔,就可以发现兰州大学的实力不凡。
要知道早在1909年,兰州大学就已经成立了。如果追溯历史的话,兰州大学是清末清政府在西北地区建设的一坐非常非常著名的大学。
从1909年一直发展到今天,兰州大学培养了众多的学者。与此同时,自身的实力也在不断的沉淀积累。所以说兰州大学实力非常强劲,有足够的能力吸引到新的院士加入。
2、兰州大学人才辈出,很多学者愿意回报母校
从1909年兰州大学成立,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不知道兰州大学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出了多少著名的学者。直到今天,兰州大学依然在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
在兰州大学培养出的众多人才当中,不乏有学术水平相当高的院士。所以我觉得如果母校有需要,很多院士会愿意回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做贡献的。
3、兰州大学拿出巨大的资金引进人才
俗话说得好,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无论是一些省市还是一些高校,都在花费巨大的资金来引进人才。只要拥有了人才,学校才能进一步的发展。
兰州大学也在做同样的事情,现在兰州大学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是非常优越的。所以我觉得一些院士是愿意加入兰州大学,为兰州大学的发展添砖加瓦的。
小总结:我觉得李院士的趋势是我国学术界的巨大损失,对兰州大学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但是我认为在李院士去世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年轻学者和院士加入兰州大学的。因为兰州大学需要这些学者,同时这些学者也离不开兰州大学。
挖兰州大学教授最狠的大学
其他信息: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09年,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使学校的学科更加齐全,综合优势更加突出,并以办学历史长、办学实力强、办学成绩突出,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更多文章:

个人名下房产查询app(天府市民app可以查询房产交易过户税费)
2025年3月5日 14:30

河南科技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河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考研分数线)
2025年2月27日 04:10

2019广东省考公务员职位表(广东省考进面比例是怎样的啊每个岗位的比例都是1:3的吗)
2025年3月11日 06:10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学费多少(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是民办院校还是公办院校)
2025年3月21日 10:50

南阳市教师招聘(2020河南南阳桐柏县选聘县基础教研室教研员公告(第1号))
2025年3月27日 12:20

2022考研国家线有内部消息(2022年考研国家线有多卷“通货膨胀”的学历还值钱吗)
2025年2月17日 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