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万能答题模板(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整理)
本文目录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整理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占分值仅次于 作文 ,而初中生在这方面失分却很多。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1
概括类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 文章 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 干什么 结果怎样”或者“什么 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 议论文 或 说明文 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 总结 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 句子 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2
鉴赏类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 说说 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夸大 (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引用:(1)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2) 引用 故事 、神话 传说 ,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4.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先弄清该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的开头:①引出下文;②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③照应文章标题;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的结尾:①总结全文;②解释全文主旨;③照应前文;④照应文章标题;⑤引人深思。(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都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
5.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 方法 ,有何作用?
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①人物描写(肖语动心):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②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6.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或文中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7.文章运用了对比(伏笔、象征等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3
深层次含义理解类问题
1.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此类题首先需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便可得出其深层含义。
2.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体语境,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答法:①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②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
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此类问题时,只要符合题干的要求,联系文章的内容,有具体的事例说明,表述合理即可。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整理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答题模板
★ 记叙文现代文阅读六个常见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
★ 中考语文满分作文
★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与模板
记叙文现代文阅读六个常见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
虽然中考的语文阅读题有许多的难题和知识,但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我们才能解决语文考试中的难题,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六个常见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
(一) 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
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承接:便;就;于是
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
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等
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
条件:只有……才……;只要……就……
记叙文现代文阅读的技巧总结
表达方法
考题形式:本文采用了哪一种或几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1.记叙:
作用: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插叙是补充说明了xx。
2.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
讲究方法: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等。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旨。
3.议论:
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起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者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
抒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最主要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5.说明:
作用:对相关事物作必要的说明,便于理解。
表现手法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
区分: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修辞主要指的是句子的调整,而表现手法主要指的是整篇文章。答表现手法的时候可以说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但不能就说它俩等同。
修辞是对语言的调整与适用,也就是对语言进行加工使之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手段和过程.它针对的常常是某句话或某段文字,如比喻、排比、比拟、对偶、借代等都是修辞手法。
而表现方式,则是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选用的情感或思想的表现形式,它针对的常常是全篇,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等.
表现手法列举:
1.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3.伏笔:文章先写……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4.铺垫:先写……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制造悬念,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5.象征(托物言志):运用象征,抓住……与……的相似点,通过对……形象描述,更好地表现了……,含蓄而又耐人寻味。具有暗示作用,引起读者联想。
6.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7.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却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收到言语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8.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9.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10.以小见大。通过小事反映某个深刻的主题。
初中语文答题有什么技巧
(1)文首:文首1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2)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段意的概括归纳
(1)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初中语文答题格式有哪些
常用的修辞手法不外乎那几个: 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夸张、对偶。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用法比较相近,我们放在一起来说。 一、拟人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形态或情态)。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经典实例: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经典实例: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三、排比:可增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经典实例: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四、对比答题格式:运用对比手法,把 XX和 XX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性。 经典实例 比较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2)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答案: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典型市侩的性格。 五、设问答题格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经典实例: 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六、反问:答题格式: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经典实例: 这能全怪我吗? 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七、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格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 经典实例::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盼望”,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临近了。 八、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怎么样,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经典实例 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九、对偶:运用对偶,高度概括了(抒发了、写出了)……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对仗除了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还要求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 “对仗句”必然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就不能说是“对仗句”。 对仗除了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还要求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 “对仗句”必然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就不能说是“对仗句”。
初中语文答题模式大全
初中的语文成绩对于中考来说是很重要的哦,你的语文学得怎样呢?
初中语文答题模式一、说明文
(一)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事物惯用词语表示,事理惯用句子表示。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答题思路
先审题,判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是整篇文章还是段落。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
答题思路
说明对象,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二)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
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
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地说明了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划线句说明的内容:⑴前后就近原则,⑵段落中心句,⑶句子本身(常见于列数字和列图表,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段落说明的内容: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
(三)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生物生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制作、历史沿革等。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结构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建筑物、风景名胜等。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间或同一事物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因果、性质等。
逻辑顺序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初中语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
文章的说明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则为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的作用:⑴概括说明内容,⑵指出具体的说明顺序,⑶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段落能否颠倒
答题思路
⑴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⑵与总领句或者总结句中词语的呼应关系
(四) 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平实和生动。
初中语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加点词的作用﹨能否删去、替换
答题模式
⑴不可以删/不可以换
⑵解释词语的意思
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⑷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意或者与事实不符
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要求从文中选出词语说明语言特征
答题思路
⑴找出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比如左右,有可能,大多数。
⑵分析该词语的意思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的准确性。
初中语文答题模式二、议论文
(一)论点的把握
答题思路
论点位置一般在:(1)标题;(2)开头;(3)篇末;(4)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5)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论点概括要注意:(1)要抓住中心词; (2)要使用陈述句式; (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 (4)语言要简洁,文意要通顺;要立足得分。
(二)论据
常考题型及方法
1、概括论据 (找出和论点要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概括)
格式 :何人做何事(事件的表述要符合论点)
注:假如题目给定概括的例子,那么要注意仿写
2、文章运用了某某的事例(引用了名言)有什么作用
格式:
运用了事例(简单概括),证明了(论点或分论点)。(或与所论证内容一致)
3、补充事实论据
注意:
1)论据要能证明论点;2)要有典型性、权威性;3)积极思考课本上学习过的名人。
4、论据能否被替换
思路:
如果不能。1)不能;2)论据内容是;3)本段观点是;4)两者相符合,所以不能。
如果能。1)原论据;2)新论据;3)本段论点;4)换掉更典型,更有代表性,更能证明观点
注意: 可能原文中的论据与上下文有照应。
5、关于论据的位置
1)论据能否互换位置(删)
2)给定论据,放回原文中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思路:
能否互换位置:首先概括论据,然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能否删除某一论据:首先概括论据,然后分析是否证明论点,最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给定论据放回原文:首先概括论据,然后分析证明哪个分论点,最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并关注过渡句。
(三)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格式: 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引用论证
格式: (如果是讲道理)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如果是引用)使用了引证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3、对比论证
格式: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四)论证结构
常见题型及应对方法
1、 直接通过选择和填空的方式判断论证结构
2、提问A段到B段之间能否互换
思路: 首先判断两个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然后找一句总起句或总结句,在顺序上与两个段落的排列一致。
3、下面文字是从文中挖出来的,你认为放到哪个位置最合适。
思路: 从文章中抽出的段落含有分论点,判断这个分论点与其他分论点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根据总起或总结句与分论点的照应顺序来找准位置。
初中语文答题模式三、记叙文
(一)体味修辞类语句的作用
1. 明确所用修辞手法。
考纲中明确考查六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可以利用口诀进行记忆
二比二问一拟夸。
2. 归纳答题模式。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结合句子)
拟人:生动地写现了(结合句子)
排比:增强了的语气语势,表现了(结合句子)
夸张: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结合句子)
反问:增强了的语气,强调了(结合句子)
设问:强调了,引起思考。(结合句子)
注:以上列举的这些,只是我们常规的一些帽子,任何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不论是前
面的帽子,还是后面所要表达的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切不可死板硬套。
3. 解题步骤
修辞手法+ 帽子 + 对象特征 + 作者的情感(情感是关键)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 、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理解词语的本义;
(2)看该词在句子中的表达对象;
(3)对表达对象做必要的提炼(联系语言环境提炼意义指向概括词);
(4)再看该词表达得怎么样?(起什么作用);
(5)整合梳理答案语言,使表达简洁准确;
(6)把答案代入原文,看语句是否通顺。
2 、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
看该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是否生动或准确表现了句子内容(对该词语表现的内容要提炼意义指向概括词,否则,答题语言不简洁)。
(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 、主要题型
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
2)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句子的含义。
3)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2 、解题思路
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评析句子内容,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四)句段作用
1. 句子或段落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
(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此类句子在文章(段落)的第一句话或前面。
(2)为下文作铺垫。此类句子在文章的前面或中间。
(3)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类句子在文章的中间。
(4)总结上文。此类句子在文章或段落的后面。
(5)照应。此类句子允许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2. 句子或段落在内容方面作用有:
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深化主题等。
(五)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 、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 、标题的作用
(1)作为全文的线索;(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6)一语双关。
3 、标题的好处(为什么以此为题)
标题的深层含义 + 标题的作用
(六)人物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1 、人物描写的作用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1)揭示人物内心情感;
2)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注意:补写人物心理活动,要求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结合相关环境、扣住文章主题。
2 、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等。(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
2)渲染气氛(氛围)。(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
3)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
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6)引出下文。(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位置)
(七)概括与归纳
1 、段落的划分
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
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所叙事情的性质划分;
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段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
2 、概括、归纳的方法
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缩句法: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联合(结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
(八)把握文章主旨
方法解析:
1 、分析文章标题来判断主旨
通过对标题的分析能初步确定文章主题。
2 、分析文中关键句来判断主旨
1)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者段。
2)文章中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抒情句标志参考:强烈的感叹或反问等语气/直接抒发某种情感(悲伤,喜悦,流泪等)
3)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
4)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
3 、通过分层归纳大意归纳文章主旨
对于一些不容易看出主旨的文章,可根据文章结构将文章分层,然后将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
(九)记叙文思路结构
1 、记叙的顺序
(1)顺叙
作用:采用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
特点: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内容上,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结构上,使叙述有波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特点: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情节的叙述,插入相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补充交代,使叙述更加完整,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能够更好地突出中心。
2 、抓文章的线索
(1)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
(2)作用: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十)感受、评价、鉴赏类题目
1 、阅读感受
1)联系文本,感点明确。首先必须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最简洁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提炼出感受体验,在简短的文句中表达自己的看法。
2)感受真切,表述精当。要围绕感点,精当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感想是真切的,是言而由衷、言之有理的。由于文字的限制,表述的语言必须是精炼的。
3)联系实际,联系自身。阅读感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感受作品思想内容,结合体验和自身思想,领会作品的启示。这种片断写作必须在短小的篇幅中做到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说出自己今后将怎么行动。
4)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阅读感受和评价要做到条理清晰,即文章内部思路清楚。感点的提出和论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逻辑的推理和演绎,都应当条分缕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5)语言通顺,表达流畅。语句通顺,文脉连贯,有一定的论辩力量和论述的气势。
2 、阅读评价
1)观点要正确。对文中人物思想性格、社会现象的褒贬、文本观点的评价要正确,要有真知灼见;不能把对的说成错的,或把错的说成对的。这就要求我们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2)观点要鲜明。赞成还是反对,同情还是反感,提倡还是抨击,都必须态度明朗,而且要在显要位置揭示出来。切不可模模糊糊,模棱两可。
3)分析要充分。要作比较充分的分析阐述,既要表明态度,更要依据文本的具体内容说出理由,做到分析有据,鞭辟人里,有较强的逻辑性。
4)层次要清晰,语言要通顺。
3 、阅读鉴赏
1)要准确鉴别出文本的艺术特色,如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结构上有什么特色?运用
了哪种修辞手法?是比喻还是拟人?是排比还是对比?
2)要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把握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
3)要着重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对表现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或文中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更多文章:

category(category是什么意思中文 英语category是什么意思)
2025年3月5日 17:30

新疆师范大学考研专业目录(新疆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有哪些)
2025年3月10日 05:50

华西医科大学考研分数线2022(华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2025年3月9日 00:20

河南疫情最新消息今天(截至11月22日24时河南省疫情最新情况今天河南省疫情最新情况)
2025年2月24日 06:10

2023河南专升本考试时间(河南2023年专升本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2025年2月20日 19:10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及赏析(一定要有点评))
2025年3月30日 19:30

2020考研数学一答案(求2020年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pdf)
2025年4月2日 08:00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官网(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2025年2月15日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