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作者(资治通鉴是谁写的)
本文目录
资治通鉴是谁写的
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司马光。2、《资治通鉴》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一共294卷,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被称为“涑水先生”,为人温良谦恭、刻苦勤奋,一生著作甚多。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信阳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司马光史学成就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新注资治通鉴序》)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卷一)。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资治通鉴》的作者
作者是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隐藏网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创作背景: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
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
今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较好的版本。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
【答案】:D作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典范之作,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故正确答案为D。司马迁:西汉武帝朝伟大的史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王安石:宋代诗人,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严衍:明万历年间秀才,精于史学,潜心研究,致力编撰,历30余年,于明末清初作《资治通鉴补》500卷,为《资治通鉴》拾遗补缺,刊正疏误,理乱删复。
《资治通鉴》作者是谁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资治通鉴》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司马光,百度百科-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谁写的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以及文学家,属于今天的山西人。他是仁宗宝元元年的进士出身,入仕后任职龙图阁直学,和当时王安石变法的政见相左,后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并且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这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艺术特色: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多音节摄提(原始干支)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
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现代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司马光没有交代。
《史记》的《历书》里面也用到了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其来源。这为后人胡思乱想提供了口实,如竺可桢就建议梵语学者用梵语破译这套术语。更有人藉此宣称中国人祖先来源于西亚两河流域或古埃及。
请介绍一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纂,历时十九年,全书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德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它已成为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教科书,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古往今来,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他对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给予了极高评价。 资治通鉴 ***隐藏网址***
资治通鉴作者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是北宋政治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
司马光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文化世家,自幼聪明好学。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获得高分,进入士人阶层,并被任命为朝廷官员。在政治上,司马光秉持厚德载物的思想,主张倡导廉政正义,并对腐败和弊政进行批评。他在治理京师时,推行多项改革措施,以改善政府机构。
司马光被视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者,涉猎广泛,尤其在历史学上有卓越的贡献。他深入研究历史文献,整理和了重要的史书《资治通鉴》。这部著作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贯穿了中国历史近一千五百年的时间跨度,共294卷。《资治通鉴》以清晰而简练的文字,详实而准确的记载,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大事件。
《资治通鉴》的历史意义:
1.全面而系统的历史记录
《资治通鉴》纵贯中国历史近一千五百年的时间跨度,记录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社会及文化方面的重大事件。通过详实的记载,它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资料,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关联。
2.编年体的史学范本
《资治通鉴》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即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并以年代为单位进行叙述。这种编年体史书成为了中国史学的范本,影响了后世历史著作的编写风格和结构。它系统而有序的叙述方式,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3.价值观的传播与宣扬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抒发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他注重以史为鉴、治国安邦,强调道德和人治的重要性。这些理念对于后世的政治家、学者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史学方法的启示
《资治通鉴》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研究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它注重考证和客观性,提出了许多有关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原则。这对于后世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在推进史学领域的发展,培养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一高录取分数线2021中考(驻马店市一高录取分数线2021中考)
2025年3月24日 09:40
2021年护士资格证考试报名(2021年护士资格报名考试时间确定了吗)
2025年2月10日 02:20
福建选调生报名系统(我想请问一下 福建选调生报名表提交了 但是发现信息填错了 能修改吗 我是省外读书的)
2025年4月3日 23:40
高考生一日三餐食谱推荐(高考生的营养食谱搭配可以有哪些 高三学生考前一日三餐食谱)
2025年4月2日 08:50
2022公务员考试试题真题及答案(2022天津省考申论解题思路剖析之解释型综合分析题)
2025年3月2日 22:30
江西教育考试院官网录取查询2021(2021年江西高考成绩怎么查)
2025年4月5日 02:20